[image]Loading

undefined undefined Hiromichi Miura

[image]scroll

维修、制造日本传统甲胄的匠人称为甲胄师。如今,掌握这一技术的匠人已屈指可数。三浦公法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,他在28岁时走上这条道路,时至80岁高龄的今天,仍作为一线甲胄师接受来自全球的订单,勤耕不辍。
“从小我就手比较巧,喜欢做手工。大学毕业后我原本入职了一家贸易公司,但在某天午休的时候,我偶然参观了一场甲胄的展览会,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:“原来甲胄是用如此了不起的技术、以手工制作出来的啊。”就比方说,搭建东京塔钢筋的铆接技术,与制作头盔所使用的技术其实是一样的。我不禁想道,现代仍在使用的技术,原来是自甲胄师传承下来的啊。我也想走上这条道路,于是辞去工作,找到了被称作昭和著名甲胄师的老师傅,成为了他的门下弟子。”(三浦先生)
甲胄是为了保护武士的身体而制作的器具。甲胄的历史与武士的历史同步,从10世纪登上历史舞台,到19世纪末因明治维新而消亡,甲胄的造型设计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改变。随着武士阶层的消亡,甲胄也不再是用于护身的实用器具,转而演化为艺术品被国内外的藏家收集,或收藏在美术馆中。这其中,修复受损的甲胄,以及复刻与原件分毫不差的新品,都是现代甲胄师的使命。

不论是维修还是制作,所有的作业均由甲胄师一人包揽。使用的技术包括了锻造、镂金、皮革加工、上漆、织带、染织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其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日本传统工艺技术。
“维修所需时间因受损程度而异,一般需要数月到一年。如果是复刻国宝级的原件(“本家”),需要三到五年时间才能完成一副甲胄。所用材料均与古时相同。比如,胸甲上使用的‘小札’,是用牛皮制成的小甲片。先将其用牛皮绳编扎成一片,再通过反复多次上漆来提高强度。接着是名为‘绑稻草人’的工序,是用植物染料为丝线染色,制成细绳,再编织成躯干的形状。一件胸甲需使用约3000片小札与300米左右的丝线。”(三浦先生)
甲胄汇集了日本传统工艺的精粹,设计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日式意象也是其一大特点。例如蜻蜓与野菊,由于蜻蜓只会往前飞,被称为“胜虫”,受到武士们的青睐;而野菊则是因为生长迅速,能够在野地里旺盛繁茂地恣意生长。
“甲胄的设计匠心,体现了追求胜利与强大的武士气质,与日本人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亲近感。材料里除了铁,还使用了皮革、漆树、草木染料等天然材料。这一点在西洋铠甲中是看不到的,我想这就是日本甲胄独特的美。”(三浦先生)
并且,三浦先生已将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技术,传递到新一代人手中。继承者是美国人安德鲁·曼卡贝里。他当年为了撰写关于日本文化的论文而来到日本留学,正是在彼时,他遇见了三浦先生,并拜其为师。他花了8年时间修习技艺,如今已成为一名甲胄师,在甲胄领域大展身手。他从三浦先生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术,还有对历史与甲胄文化背景等基本内容的理解。“而且,严于律己、执著进取也是很重要的。”(安德鲁)
如果不是真心喜欢甲胄,是无法在甲胄师这一行干下去的,三浦先生如是说。“但是,这样的人一定会出现。虽然不算多,但我相信,像我和安迪这样为甲胄痴迷,希望从事这项事业的人一定会出现的。”(三浦先生)

[photo]Hiromichi Miura

Hiromichi Miura

出生于1938年。父亲为律师,母亲是南部铁器匠人的女儿。28岁时辞去稳定工作,师从甲胄师森田朝二郎先生。出师后继续从事维修与制作工作,在41岁时首次以甲胄师的身份举办个展。不仅接受来自私人的订单与维修业务,也承接国内外博物馆等所收藏甲胄的修缮。藏于英国伦敦塔中,德川家康赠送给詹姆斯一世的甲胄亦经其手完成修缮。并完成了很多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甲胄的复原制作。2008年被认证为板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PAGE TOP